古丈县卓良木业有限责任公司-古丈县卓良木业有限责任公司-古丈县卓良木业有限责任公司
欢迎光临本公司网站,如果您有什么需求敬请直接联系我们,期待与您的合作!
  • 卓良.怡居城图片

  • 卓良.怡居城图片

  • 卓良.怡居城图片

  • 卓良.怡居城图片

  • 卓良.怡居城图片

  • 卓良.怡居城图片

  • 木板

  • 细木工板

  • 木窗

  • 木架

  • 木椅

  • 手工品1

  • 手工品2

联系我们
公司名称:古丈县卓良木业有限责任公司
公司地址: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古阳镇
联系电话:
传  真:
手  机:13319637778
邮  件:
网  址:www.hnzljt.com
公司动态

关于对古丈县苗族鼓舞进行挖掘和保护的调查思考

2014-02-11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来源:古丈新闻网 作者:梁敏、李书文 发布时间:2013年04月15日

  “千年跳一舞,一舞跳千年”,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,是苗族地区古老独特的舞蹈艺术,主要流传于自治州境内的吉首、古丈、凤凰、泸溪、保靖、花垣等市县的苗族地区。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,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,以鼓乐娱乐身心,将音乐、舞蹈、表演有机揉合,内容丰富,特色鲜明。我县苗族鼓舞独树一帜,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、劳动习惯,还表达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。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,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和开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为更好地挖掘、保护和传承苗族鼓舞,笔者对古丈县苗族乡镇进行了一一地走访,并据此形成了粗浅认识。

 

一、 我县苗族鼓舞的历史渊源及种类特点
 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悠久。苗族鼓舞的起源,在我县苗族乡镇村寨存在众多说法。据历史文献记载,我县苗族鼓舞源于汉代以前,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。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,过着原始农耕田园生活,文化内容缺乏和生产水平落后,生活质量不高,在长期的社会生活、劳动生产及斗争中,人们为调节劳逸,丰富精神生活,增强民族凝聚力,击鼓作乐,以鼓舞表达思想情感,以鼓舞激励凝聚民族力,逐渐成长为“苗族鼓舞”民间文化艺术,湘西苗族的圣物。
  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。每逢盛大节日,苗寨男女老少邀约集中到跳鼓坪(河滩或其他较开阔的坪地)随鼓而舞。鼓舞常见的有花鼓舞、猴儿鼓舞、女子单人鼓舞、男子单人鼓舞、团圆鼓舞等。猴儿鼓舞灵巧多变,风趣诙谐;花鼓舞温婉妩媚,身态柔美;男女鼓舞多为屈膝矮桩,动作豪放刚健;女子鼓舞步伐灵活,含蓄抒情;团圆鼓舞场面宏大,激荡活泼。鼓舞多为反映生产生活和巫俗祭祀动作的。如犁地耕田、播种插秧、挖园种菜、收割打谷、美女梳妆、纶麻织锦等等。有些鼓舞动作则摹拟动物的动态与神态创作而来,如大鹏展翅、公鸡啄米、黄牛摆尾、猴子摘桃等。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,如“打四方”、“懒姑挑水”、“雪花盖顶”等。
  二、我县苗族鼓舞的发展现状
  新中国成立以来,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苗族鼓舞艺术,多次派出舞蹈专业工作者深入苗村、苗寨,搜集、整理、传承、保护苗族鼓舞的舞蹈素材及表演艺术。1955年,古丈县苗族女青年龙彩莲被选拔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,参加了在波兰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,表演了苗族女子单人鼓舞并获得好评。新中国成立后苗族的第一代女鼓王龙英棠,被原中南民族学院聘为客座教授,专门传授苗族鼓舞。1991年,第二代鼓王龙菊兰赴新加坡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,表演苗族鼓舞获得极大成功。近年来,苗族鼓舞这一独特的民族舞蹈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,一批批优秀舞蹈人才脱颖而出,一次次在湘西大地乃至中华大地上奏响。1993年,默戎镇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“苗族花鼓之乡”;2005年,默戎镇龙鼻村四方苗鼓队参加“2005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”深得海内外专家学者好评;2007年,参加“CCTV民间鼓舞盛典”使全国广大观众飨用了一道精典民族文化美餐;2008年,应邀参加了青岛奥帆赛开幕式,被授予“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称号。2010年3月,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湖南省专场----《潇湘风情》;同年7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在鸟巢举办的“中国环保节文艺演出”和上海世博会“湖南活动周”表演活动。
  截止日前,全县共有苗鼓13支,默戎镇几乎每村一支苗鼓队,双溪、坪坝等乡镇不少于两支苗鼓队,默戎镇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苗鼓文化,默戎镇党委、政府联袂当地教育教育机构将苗鼓文化纳入教学内容,开设了第二课堂。默戎镇毛坪村将夯吾苗寨风情与苗族鼓舞文化表演有机融合,每天接待游客300多人次,形成了独特的苗寨风情旅游。
  三、苗族鼓舞挖掘和传承保护的意义
 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,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和开发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步伐加快,人们的生产、生活方式的转变,以及外来文化的强有力冲击,随着苗族鼓舞老艺人的相继过世,其传承也受到威胁。苗族鼓舞文化已经面临失传,甚至濒临消亡的危机。如果不加以重视,苗族鼓舞——这一优秀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,将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消逝。这将给苗民族,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。保护和开发苗族鼓舞对研究苗族历史、战争、宗教、迁移、生产、爱情、民俗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  四、挖掘和保护苗族鼓舞的几点思考
  (一)强化投引并举,让苗族鼓舞文化“活”起来。要逐步完善政策保障措施,发挥政府主导作用,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,加大对鼓舞文化保护的政策扶持力度,让鼓舞文化“活”起来。一是加强投入。对苗族鼓舞的保护需要投引并举,“投”指:政策、经费、精力投入,“引”指适时引导。政策和经费的投入是前提,精力投入是保证,而引导却是关键。随着文化经济一体化,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关注,颁布了许多政策法规,同时,也加大了资金的投入。各级党政部门也在集中精力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,掀起了民族文化繁荣复兴的和风。我们要紧抓机遇,在实际工作中制定科学规划,投入到位,政策优惠,让民间资金,优秀人才参与到民间文化保护和开发中来。二是提高素质。民族文化事业的壮大发展,离不开基层文化工作者不懈的努力,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势在必行,也迫在眉睫。当前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大都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,知识层面不高,责任意思不强等问题。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复兴需要一批高素质,高水平的人才。要留住我们现有优秀文化工作者,引进优秀文化工作人才,就需要对文化工作者在待遇上有提高,政策上给优惠。这样才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、能动性、创造性,也才能留住人才,也才能进人才,才能更好的传承鼓舞文化。三是完善机制。把投入和引导机制有机统一,政府搭台、群众唱戏、社会参与,便能让苗族鼓舞在现实生活中鲜活起来。投入终究只是保护苗族鼓舞的外部环境,真正对苗族鼓舞保护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享用她的主体民族族群。充分开发利用苗族传统节日,如“社巴节”、“三月三”、“六月六”、“拔龙船”、“七月七”、“赶秋”“跳香”、“起年”等民族节日,这些节日正是展示民间鼓舞文化的坚实平台。为苗族鼓舞提供展示平台,引导苗族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地投身于保护、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之中,让保护成为自觉,传承成为美德,发展成为形势。
  (二)强化思路创新,让苗族鼓舞文化走出去。一是创新机制,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模式,将苗族鼓舞文化融入社会生活的婚丧嫁娶当中。二是加大宣传,扩大影响。首先要积极依靠名人效益,借名人之口宣传鼓舞文化;其次要依靠活动扩大影响,通过参加州、省、国家等文化活动,扩大宣传效果,加大苗族鼓舞的知名度;第三要依靠媒体,借助媒介宣传力,扩大社会影响。三是苗族鼓舞保护与传承的最好形式就是找准突破口,寻找最佳途径,这一途径就是把鼓舞文化节与湘西直至古丈旅游有机融合,把原汁原味的土司文化、战争文化、傩文化、茶文化与鼓舞文化有机融合,从自娱自乐转向文化产业发展,把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旅游业开发利用结合起来,形成苗族鼓舞品牌,逐渐形成一种产业。四是组建苗族鼓舞表演队,进州入省到京参加各种商业表演。
  (三)是强化机制保障,让苗族鼓舞文化传下来。
  一是保护苗族鼓舞文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传承,要激活传承人的传承热情,聘请鼓舞文化的传承人,切实做好他们的低保,医保等社会保障工作,以解他们的后顾之忧。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完善机制,成立苗族文化研究机构,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,进村入户对苗族鼓舞文化进行搜集和整理。三是加强对鼓舞文化队伍的扶持力度,免费赠送苗鼓等演出道具。



版权所有:Copyright 2012  www.hnzljt.com  All Rights Reserved

联系电话:13319637778      传真:   公司地址: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古阳镇 备案号: 湘ICP备08105018号

古丈县卓良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  网站管理    网站制作:第五元素